公众号

公共安全治理的理论范式评述 与实践整合

2022-05-23

颜 烨

(华北科技学院 安全与社会发展所, 北京 101601)

[摘 要] 基于行动—结构—系统的视角, 就公共安全治理提炼出行为理性、 社会结构、 风险社会 三种不同但又密切关联的理论研究范式, 从而提出与 “器物本质安全” 相对应的 “社会本质安全” 概念, 藉此进一步厘清 “标本兼治” 中的 “标” 与 “本”, 一方面解构转型社会公共安全治理实践的迷思, 一方 面指导安全治本实践。 理论范式的实践整合在于标本兼治, 更在于社会本质安全建设与治理, 实质在于社 会建设。

[关键词] 公共安全治理 器物本质安全 社会本质安全 安全社会学

[中图分类号] D631 [文章编号] 1002- 3054 (2020) 01-0108-11

[文献标识码] A [DOI] 10. 13262 / j. bjsshkxy. bjshkx. 200111

 

一、 公共安全治理问题的提出 与基本概念界定

  人们在反思当今社会的公共安全 ( safety & security) 事故或事件时, 一方面谴责当事者的 行为或心理, 一方面也在拷问治理体制或社会 结构的诱因。 在今天新时代中央高层倡导总体 国家安全观的理念下, [1] 人们更需要对公共安 全事故进行合理的学理解析, 因为 “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, 是极重要的民 生, 也是第一位的发展环境” 。 [2](P223) 所谓公共安全, 一般是指涉及全社会成员 或某领域地域大多数人的安全, 其保障条件、 维护过程、 效应范围等明显具有公共性特征。 国内学界、 政界一般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 事件、 事故灾难事件、 公共卫生安全事件、 社 会安全事件四大类。 有学者认为, 中国官方文 献的 “ 公共安全” 概念和范畴, 历经几次演 变: 最初, 由过去将公共安全等同于社会治安 (公安) , 逐步发展为包括食品药品安全、 生产安全、 社会治安、 应急管理四大领域 (2011 年 2 月) ; 其次, 由四大领域扩展到包括防灾减灾 救灾在内的五大领域 (2013 年 11 月) , 大体对 应于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的划分 (自然灾害、 事 故灾难、 社会 安 全、 公 共 卫 生 安 全) ; 再 次, 逐步发展为全方位多层级立体化的公共安全体 系, 即包括防灾减灾救灾、 生产安全、 公共卫 生安全、 社会安全, 以及综合性应急管理机构 和国家安全工作机构两大组织 (2015 年 5 月) 。 因此说, 公共安全是介于个人安全与国家安全 的中间部分。 [3] 但在现代社会, 很多涉及个人 安全的问题, 经媒体等方式传播出来, 进入公 众视野, 成为公共议题, 其诱因和效应已具公 共性特征, 因而也被转化为公共安全议题.

  政府关于公共安全治理的实践, 一直强调 “安全第一, 预防为主, 综合治理” 的方针, 强调源头管控、 标本兼治。 这里的问题是: 预 防为主、 综合治理, 是要通过源头管控、 隐患 查排、 标本兼治等方式加以落实, 但安全隐患 的源头即本源究竟在哪里? 安全治理的 “ 标” 与 “本” 如何区分和把握? 这样的问题如果没 弄清楚, 可能会影响安全治理的着力方向和效 果, 也影响公众对安全治理效果的正负心理反 应。 这正是需要进一步深究的问题。

二、 公共安全治理的 理论范式与视角

   回答上述问题, 需要拷问是从哪些范式或 视角来分析公共安全及其治理问题的。 研究角 度 ( 或范式) 不同, 对安全治理的 “ 标” 与 “本” 的理解和着力方向就不一样。 在管理学 领域, 关于公共安全管理, 有学者提出过减灾 范式、 应急管理范式和灾害风险管理范式三 类。 [4]灾害社会学研究则认为该门学科经历了 经典功能主义分析范式、 社会脆弱性分析范式 和社会建构主义分析范式三种。 [5] 借鉴此类研 究, 从 “ 行 动—结 构—系 统” 的 社 会 学 命 题。看, 安全 ( 治 理 或 保 障) 是 一 种 社 会 行 动, 一种理性化的社会行动和社会过程, 逐步生 成关于安全的社会结构, 同时涉及社会结构 因素的影响。 而且, 当今时代的诸类安全风 险伴生于现代化的理性过程, 需要进行现代 性的反思。 [ 6] ( P21-22) 因此, 归纳起来看, 社会学 研究公共安全的基本理论范式 ( 视角或模型) 不外乎行为理性主义、 社会结构分析、 风险社 会系统分析三种。

(一) 行为理性范式 (行为规范化视角)

  无论个人安全还是公共安全, 均需要行动 者发挥主观能动性, 通过理性行为和自主行动 进行有效维护、 控制和应急处置; 既需要微观 个人层面的安全行为规范, 也需要中观组织 或宏观社会层面 ( 国家、 社会或企业) 的安 全 行 动。 职 业 劳 动 生 产 领 域 的 统 计 认 为, 80%以上的安全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密切 相关。 [ 7] ( PP16-18) 行为因素论必然导出行为要素 控制论, 即要对行为进行安全规范控制。 工程学研究认为, 工程、 教育、 规制是确 保职业安全的 3E 方案, 其中教育链接其他两 者而成为核心方案, [8] 即安全知识技能、 安全 行为规范、 安全政策等的宣教化育作用必不可 少, 是人的安全社会化 (安全化) 过程。 这是 强调外部要素 “植入” 对个人安全行为的制约 性 “疗效” , 即如何使个人从被动的 “要我安 全” 转化为主动的 “我要安全” 的问题, 强调 安全行为的控制受到组织、 规则、 体制、 制度和结构的制约。

   早期事故学的常态事故理论 (normal accident) 认为, 事故往往源于复杂的技术系统故障, 人 员培训并不能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, 应加强器 物系统的 “冗余设计” , 从而提升系统的高可 靠性。 [9](PP366-368)其基本思想就是, 当技术系统 出现故障或操作失误时, 备用的冗余设备或部 件 (两套及以上) 介入工作, 为系统提供安 全服务, 减少事故发生几率, 也就是说, 即 便人为操作失误, 也不会引发伤亡事故, 从而揭示了行为与技术系统安全间的关系。 这 就是 “器物本质安全” 的最初涵义。 但早期 安全 社 会 学 ( sociology of safety) 由 此 认 为, 任何一项技术工程系统都嵌入于社会系统之 中, 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, 需要一定的 “组织冗余” 设计, 包括良好的组织沟通、 清 晰的管理责任、 高水平的监控、 隐患排查和安 全预防机制, 以及开放性的纠错学习机制、 非 常规问题处置的快速反应机制, 尤其是安全信 息的自由流动、 员工持续性训练等安全文化建 设。 这对强化组织高可靠性至关重要, 目的在 于营造组织的共同安全感。[10](PP186-201)[11]。

   后 来 的 一 些 安 全 社 会 学 ( sociology of safety) 研究者基于韦伯的官僚制权力理论、 默 顿的非预期后果理论, 着眼于组织内部结构及 等级、 外部性、 权力、 决策和文化等因素, 将 安全人 ( safe person) 与安全场所 ( safe place) 作为事故分析的基点, 分析安全人的动因、 态 度和行为, 以及安全场所的理性设计、 工程物 理控制等因素; 认为道德而非利润, 才是指 导职业安全健康决策的准则。 [ 12] 尤其政治组 织要使公众确信政府能够控制系统安全; 管 理者可以用自己的风险判断来替代专家的专 业判断。 [ 13]

   另一类安全社会学 ( sociology of security) 研究则强调, 社会安全需要有组织性的行为控 制, 本质上即为社会控制。 有学者将社会控制 分为法律控制、 医学控制和非正式控制三大类 (手段) , 认为法律控制包括部分医学控制的基 本假设是 “每个人都是坏的” 或有精神病的, 所以该类社会控制一方面强调国家法律、 医 学手段对公民行为的规范性控制, 另一方面 需要公民更多地承担维护社会制度或现存秩 序的责任; 安全控制主要依靠人的自我行为 控制与人际约束, 包括道德教化和自然的社 会化过程控制, 也就是社会学意义的社会整 合 (非正 式 控 制) , 而 非 国 家 系 统 的 整 合 性 控制。 [ 14] (序言,PP18-19,PP172-177]

   犯罪社会学认为, 对于那些被官方所称的 “特殊问题人群” , 其 “药方” 多是通过法治、 扶持、 矫正等手段进行控制, 强调对凶残暴虐 罪犯进行预警预控, 对反社会的危险人格进行 矫正等积极社会控制。 对于网络恐怖主义, 多 数学者也定位于加强国际合作、 强化法治和技 术防控、 发挥网媒反渗透功能等安全行为控 制。 因此, 政府用法治手段保障私有财产不被 侵犯, 居民就会赢得安全感、 幸福感。

   国内日益流行的社会预测预警预控、 应急 管理等, 已成为安全行为理性范式的 “ 重头 戏” , 成为实现安全目标的重要手段。

 

 

。。。。。。

详情请下载